|
|
都勻百子橋,位于都勻市廣惠路南端。因橋為鄉(xiāng)紳唐文升獨資修建,又名“唐家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六年竣工。位于劍江河上,東西向。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單孔凈距10米,矢高3.5米。唐文升后代唐明德于橋心建“聳翠亭”,咸豐五年(1855年)毀于戰(zhàn)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劍水暴漲,沖壞橋基,唐樹衡五次聯(lián)合族人維修。1945年修復(fù)。1956年于橋頭上各建一六角重檐攢尖頂橋亭,橋上增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橋屋。 【百子橋來歷】 都勻百子橋,因當?shù)靥菩占易寤I建也稱唐家橋,建于當時城北的劍江河之上,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結(jié)構(gòu)為七孔石拱橋,因為歷史悠久并且多次擴建裝飾成為都勻橋的典范。故都勻當?shù)赜幸豁樋诹铩岸紕虼髽蝾^”便是說這百子橋,用當?shù)卦捳f朗朗上口,卻也能成為為難那些不熟悉本地話的訪客的玩笑?梢姲僮訕蛞呀(jīng)深深融入都勻人生活之中。 百子橋 位于鵝翅膀北,架于柴河之上。傳說年老夫婦周維丙與妻洪氏,年近五十,膝下無子,為方便柴河兩岸行人捐資修橋。一年后,兩人年齡加起來一百歲,喜得貴子,所以人們稱此橋為“百子橋”。 橫跨劍江百子橋 兩百多年經(jīng)飄搖 唐人秉訓(xùn)積功德 退役方顯盛世嬌 【古代】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xùn)”,獨資建橋,歷時五載,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后,唐文升的后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并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靥段魅ゾG氵云氵云,一角樓臺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云斗出山云。” 咸豐五年(1855年),聳翠亭毀于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澤芳修復(fù)橋亭,時任都勻知府羅鳳儀題贈“纘緒宗功”匾。清末,劍江連年暴漲,橋基多處受損,唐文升六世孫唐樹衡與族人傾力維修。 【當代】 1944年底,日寇進犯黔南,守軍炸橋潰逃。其后復(fù)經(jīng)修葺。 解放后,仍作公路橋用,并于橋面兩側(cè)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于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后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于“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列入文物保護 歷經(jīng)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于具有重要歷史價值,[2] 于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筑,舉辦橋梁展覽,濃縮展出市內(nèi)各種新老橋梁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guān)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梁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游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
回答者:搏燕 (級別:) 日期:2014/11/29 7:25:30 |
贊成[0] ┆ 反對[0]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