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劍河苗族錫繡
苗族錫繡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最終來完成一件刺繡品,正因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與其它用蠶絲線作為刺繡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刺繡的用料觀念,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刺繡。
關于錫繡的起源,傳說苗族先民來到清水江兩岸居住后,由于當地盛產木材,且水路運輸非常便利,大家就從山上把木材砍伐下來,編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湖南洪江一帶,用木材換取其他商品。當時有人發(fā)現錫與銀子的顏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錫用于苗族的刺繡上,因錫繡制品的光澤度好,質感強,深受當地苗族人民的喜愛,錫逐漸成為這一地區(qū)苗族刺繡的一種重要材料。
苗族錫繡迄今僅分布在劍河縣境內南包至南加段清水江沿岸的部分高山苗族村寨,它是在土布上以金屬錫進行繡制最終來完成的刺繡品,此舉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當屬絕無僅有,其視覺效果是粗獷的深色面料上綴以銀白色的小錫節(jié),故質感強烈、古樸而生動,特別是在陽光下與銀飾相輝映,更是熠熠生輝;在紋飾上它所采用的圖案均為高度抽象的幾何紋;在色彩上,錫繡主體以金屬“錫”的自然色為主色調,雖在其間亦輔以黑、紅、藍、綠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貴典雅,不染俗燥。
苗族錫繡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tǒng)圖案穿線挑花,然后用金屬錫絲條繡綴于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中繡成彩色的花朵。
因此,苗族錫秀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繡工藝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藝價值。
在劍河,最獨特的苗族服飾要數南寨錫繡,其堪稱苗族服飾中的一絕,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種刺繡方法。這一刺繡方法僅存于劍河縣南寨鄉(xiāng)的繞號、柳富、白斗等少數苗族村寨,他們從種棉花、紡紗、織布、上染料到成品的制作過程,全部沿襲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現代文明不斷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也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他們濃郁的鄉(xiāng)土文化、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和民居建筑,始終保持著古老的遺風,經年不衰。